明万历棺椁开启后发现天大秘密都惊呆专家( 二 )


2004年3月份,明清陵寝学术研讨会收到了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论文 。这就是“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专家王秀玲提交的,题目叫《试论明定陵墓主人的葬式》 。我当时从大会论文资料汇编里看到了,觉得在所有提交论文中,这份论文最有“新闻亮点”,也是最有价值的参会论文之一 。
图:出土文物上为皇冠,下为凤冠
于是我写出了《考古专家首揭明代帝王葬式之谜》,于第一时间在大陆的媒体上进行了公开的报道 。后来查了一下,这也是大陆最早关于定陵主人葬式的报道,此后,此事陆续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
从帝、后骨架情况看,三人葬式稍异,显然不象普通人的葬式 。根据其骨架:头部均为向右侧卧,左手都放于腰部 。右手,朱翊钧和孝靖后向上弯曲,放于头部,孝端后为下垂式 。腿部,朱翊钧右腿弯曲,左腿直伸,孝靖后两腿弯曲,孝端后两腿平放足部交叉 。王秀玲推断,朱翊钧的原葬姿势应为罕见的“侧卧式” 。
王分析,孝靖后骨架情况应与原葬式相似,而朱翊钧与孝端后则可能有出入 。因为人死后入葬,不可能故意摆成一腿弯曲一腿直伸状 。显然,朱翊钧的葬式不是原状 。孝端后虽是两腿平放,但其头部向右侧卧,脊椎亦向右侧弯曲,两腿平放与其不相符 。其原状应为侧卧式 。朱翊钧头部、脊椎情况与孝端后相类似 。
再者,尸体如果平放,一般晃动也不会有大变动,只有侧卧式,碰撞时易变形 。如果向右侧卧,必然倒向左侧,所以朱翊钧左腿直伸 。孝端后左足压右足,根据二人骨架情况分析,原葬式应为向右侧卧 。朱翊钧应为双腿弯曲式 。只是因为晃动和碰撞而改变了原葬姿式 。而孝端后的右臂下垂姿式尚待研究,如果原葬式是下垂式,一般情况下,手臂应贴近身体 。而孝端后的右臂是向外撇,如与朱翊钧和孝靖后一样放于头部,因碰撞右臂发生变化,就有可能是现在的姿式 。
根据史书上当年朱翊钧下葬时的文字记载,原葬式确实可能变动过 。当时,棺椁是从百里之遥的京城靠人工抬运到山陵,沿途颠簸 。《泰昌实录》记载:葬朱翊钧及孝端皇后时(孝靖皇后比朱翊钧早逝九年,己入葬于天寿山东井平岗地)仅抬杠军夫多达八千六百人 。一路上绳索常有损坏,不断更换 。棺椁到巩华城时(今沙河),抬棺椁的木杠有断裂声,右边一角曾坠地 。如此这般,可以想象尸体姿式有变化是完全可能的 。
明孝陵航拍照片
后来我查了一下相关的资料,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发现,中国古代土葬尸体葬式,一般有仰身直肢葬、曲肢葬、俯身葬等姿态 。朱翊钧的“侧卧式”敛葬姿势,确是极为罕见的,不见文字记录 。他为什么死后要让人把自己的尸体弄成这样?王秀玲大胆推断,此乃为“七斗星葬式”,皇帝的葬式密码一下子被破译了!原来,从骨架情况看,身体侧卧,双腿微曲如睡眠状,其形极象天上的北斗七星 。在此基础上,王对这种葬式的产生作了分析——
朱翊钧的葬式源于天象 。
在过去,“北斗七星”被认为是极星,指向正北,位于天空中心 。在星宿中属紫薇垣 。宋代郑樵《通志》称紫薇、太微、天市为三垣 。三垣指的是三个星区 。紫薇垣是以北斗星为中心与周围各星组成的星区 。古代常以星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将三垣同人世对应起来,紫薇垣对应的是人间帝王,是帝星所在 。所以极星北斗又被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明代文人、藏书家郎瑛在其《七修类稿·天文类》一书中称,“天子之居,谓之紫宸” 。封建帝王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主宰,故过去都称皇帝为“真龙天子”,信奉“君权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视皇位为“天位”,皇帝死了,就是“升天” 。所以,依照这样的观念,朱翊钧怪异的葬式之谜就真相大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