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常用字号籍贯官职,中国古代文人字号( 六 )


方形官印 。
秦私印则方圆各具,由于文字使用小篆,又多受民间秦隶的影响,
或匀停、或婉丽、或浑朴、或稚拙,多姿多彩 。
秦印较之战国玺印,变奇崛为平正,但较之汉印显得灵动,具有战国玺印向汉印过渡的特征 。
汉代的印章无论数量、制作工艺、品种和风格的多样化都大大超越前代 。汉印使用的文字从秦摹印篆发展而来,称为缪篆 。缪篆字形更趋方正,饶有隶意,与当时通行的隶书接近 。
官印除西汉初期似秦印较难区别外,以后多不用框 。西汉的官私印多为凿印,东汉官、私印多为铸印,也有玉印 。
这类印,规矩中求流动,笔划质朴而又匀称 。
汉官印用特殊的雕刻工具徐徐磨琢碾成,故匀净而典雅,线条光洁而流动 。但不论以何种制作方法完成,汉官印的总体特征可以用“平正方直”四字概括 。
汉代的私印包括姓名印、表字印和臣妾印 。
私印中有一种满白文,在文字安排上笔划尽量粗放,甚至笔划接近合并,
这样处理笔划少的字空间特别明显,是以前印章中少见的 。
在汉印中,开始出现了以苍龙、白虎、朱雀、玄武绕于印文四侧的四灵印,用作于为辟邪的“黄神越章”和殉葬祝辞的成语印 。
还有一类鸟虫书的印章,这类印文上的笔画刻写为虫、鸟、鱼、龙等形态,绸缪缭绕,丰茂铱丽 。
汉代的印章除镌刻文字印外,还有一类铸刻人物、舞蹈和搏击等的图案印,形象刻划生动简括 。
三、魏晋印篆
东汉末年,战争连绵,群雄割据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印章依旧是汉印的格局,但毕竟高峰已过,宽搏、雄浑之风渐衰 。
今人根据一些印章所刻的魏晋时期的地名、官名,将它们从汉印中捡识出来,魏晋官印虽不如汉印精致,但也别具一格,文字刻划瘦挺、章法错落、自然随意 。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别致的用“悬针篆”入印的印章,多见于六面印上 。
每字的竖笔都引长下重,末端突细,如针悬空的模样 。
由此可见同期书法对印章的影响 。这时的印章虽然不乏精彩之作,但多数线条逐渐变得单薄,制作也从精巧变为简陋 。
另一方面,由于纸张的大量使用,印章赖以生存的简牍封检制度发生了
变化,封泥时代宣告结束,这是实用印章转入低潮的重要原因 。
四、唐宋印篆
唐宋时代的实用印章是向文人篆刻艺术的过渡期 。印章用于纸上,脱离了封泥的轨道,其印完全采用朱文,尺寸愈变愈大 。
隋代起至宋代,官印的尺寸多在5—6厘米见方,所用文字以小篆为基础,印文屈曲填满,线条反复折叠,次数无定则,但古代以“九”表示为数之多,所以有“九叠篆”之称 。
唐宋时代的文人渐开好印之风 。由于朝野均有收藏,书画上大量出现上自唐太宗自篆的“开元”印;
南唐内府的“建业文房之印”;
宋徽宗的“大观”、“宣和”、“政和”印;
宋高宗的“绍兴”、“御书之宝”印——至书画家周昉、钟绍京、褚遂良、欧阳修、苏东坡、黄山谷、米芾等都有用于书画的鉴藏印 。
由于这种风气的延伸和发展,首先在书法作品上出现了款印 。款印中有名印、字号印、斋馆阁印等等 。
到了宋代,书画上还出现了寄情舒怀的闲章;
例如:
欧阳修有“六一居士”印;
黄山谷有“山谷道人”印;
苏东坡有“雪堂”斋馆印、“东坡居士”字号印和“赵郡苏氏”籍贯印;
米芾有:“宝晋斋”印等 。受李阳冰篆书风格的影响,出现了笔势圆转流畅、线条干净利落,形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圆朱文”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