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养殖基地在哪里 娃娃鱼的养殖( 四 )


2、养殖池面积及放养密度:幼鲵室外养殖池一般5-10平方米,室内池一般2-5平方米,每平方米一般养幼鲵10-30尾 。
3、幼鲵饵料:幼鲵摄饵能力较好,故要勤投适口饵料 。幼苗刚入池后投红虫、水生小昆虫、小鱼虾或鱼浆、肉浆 。饵料质量要好 。
4、水质管理:幼苗池面积小、水位浅、放养密度较高,水质难以自然平衡 。因此,幼苗池内要每天换一次新水 。换水前要将池内残渣剩饵清除于净 。使池水透明度一眼见底,pH值6.5-8.5左右 。
5、日常管理:幼苗入池后,每天要作好气温、水温、投料品种、投喂量、吃食情况及观察幼苗活动记录 。幼苗入池后,可能由于运输或受新环境和气候的影响,10天左右时间不摄食,即使不摄食也不会死亡 。幼苗池水一般保持10-15厘米深即可,池内可放些卵石、石块,以供幼苗隐身 。幼苗每天要投喂饲料两次(上午8点、下午5点投料) 。养殖中发现有个别弱苗时,要分开单独饲养 。
成鲵养殖
1、养殖池与鲵种放养:大鲵养殖分室外与室内养殖 。室外养殖池可大些,一般20-50平米,池深1.2-1.5米;室内养殖池可建小些,一般5-10平米,池深0.8-1.0米 。池水的进排水系统及排污、洞穴都要配套 。鲵种放养前池子要泡水消毒,鲵种也要消毒 。同池放养的鲵种规格要一致,以避免大小不齐发生相互残杀 。
2、放养密度:室外大池养殖密度应稀,一般每平方米1-3尾,室内养殖每平方米3-7尾 。大鲵的生长除环境、饵料以外,与放养密度也有一定的关系:(1)密度低的组平均体重净增长及体重的增长率都高于密度高的组 。即平均体重增长11尾/池28尾/池40尾/池 。(2)养殖密度越高,其饲料系数也越大 。
3、饲料:大鲵属肉食性动物 。在野生环境中,主要摄食对象是蟹、蛙类、水生昆虫、鱼类、蛇及动物残块 。其中蟹占44%,蛙类占8%,鱼类占13%,水生昆虫占有9%,其余占26% 。人工养殖条件下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内陆省养殖大鲵要投淡水鱼、蟹、蛙、螺肉、蚌肉、猪肉、牛肉、羊肉及动物下脚料等;沿海省还可以投喂海水鱼类 。
4、管理:大鲵的日常管理是整个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饲养的优劣与大鲵的生长速度、疾病发生率及经济效益极为密切 。其日常管理即:一是勤观察,大鲵多在夜间觅食,且活动迟缓,对过于活跃的动物性饵料,捕食有一定困难,在人工条件下,要对活饵料作适当处理,且投饵以少量多次为佳 。同时要勤巡池,并观察、记录生活情况 。二是看水质,大鲵对水源要求较冷、清新不污染,平时需水量虽不甚大,但要有一定流动水为好 。水色浑浊和透明度不够,就要换入新水 。看天气和气候变化情况,便于采取有效措施 。三是投喂饲料 。投饵品种不宜单一,且要质好又新鲜,以免影响生长 。四是大小分开、按级放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大鲵个体差异一般很大,体质也不一样,如不按时分池,就会出现因争食互相咬斗,造成伤亡或是弱者被食 。五是要注意防逃 。成鲵养殖池池壁要求1米以上,池壁上方要做—T型防逃板 。大鲵逃逸力最强的时间是瀑雨、雷电之时 。另外,大鲵对酸碱特别敏感,养殖中应引起重视 。
大鲵饲料
大鲵人工养殖的饲料主要有三大类,即水产动物类、畜禽肉类及人工配合饲料 。
1、水产动物类饲料 。包括海水和淡水中的许多鱼类及其它动物如蟹类、鱼类、蛙类、蛇、鼠、水鸟、水生昆虫等 。大鲵食性虽然广,但对食物仍有选择性,喜欢吞食新鲜的饵料,不吃腐败的鱼虾 。在自然条件下,大鲵胃含物中溪蟹出现率最高,在养殖中投喂中华绒螯蟹和海产蟹类,大鲵较少摄食 。这可能是由于溪河中鱼类较少难于捕捉,而溪蟹较多,且行动缓慢易于捕捉的缘故 。淡水鱼类中,大鲵最喜欢吃的是日本鳗鲡 。26种海产鱼虾中,其中14种摄食率低于60%,是它不喜欢摄食的种类 。在自然条件下,大鲵主要摄食活饵料,而人工饲养下,更喜欢摄食新鲜的死饵料 。在饲养过程中,如供饵充足,活的泥鳅和鲫鱼可与大鲵长期共处 。大鲵喜吃的海水鱼超过淡水鱼,几个养殖池的119尾大鲵共投海产鱼和淡水鱼为97511克,摄食65046克,大鲵增重27953克,平均饵料系数为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