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正常值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二 )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症状及预防知识1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目前认为主要原因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推测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 。
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的孕3α-20β二醇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
母乳性黄疸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高 。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远高于牛奶和配方奶,使结合胆红素再次分解,增加肠道重吸收,增加肠肝循环 。β-葡萄糖醛酸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
1.黄疸不消退 。发生在生理性黄疸期间,即出生后2天至2周,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失 。
2.黄疸程度 。以轻中度为主,重症少见,游离胆红素升高较为常见 。
总的形势是好的 。除黄疸外,宝宝完全健康,奶水好,排尿正常,体重增加满意,肝脾小,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 。
4.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很快消退 。停止母乳喂养48-72小时后,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迅速下降到原来水平的50%左右 。母乳喂养后,血清胆红素会在1-2天内升高,一段时间后缓慢下降 。母乳中的胆红素会自动降到正常,不会停止 。
5.营养发育良好,体重增加,大小便正常,大便颜色正常 。
6、肝脾不大 。
7、肝功能正常,无贫血 。
8.黄疸一般在出生后4-5天出现,并逐渐加重 。增加的胆红素可维持10天左右,然后黄疸逐渐减少,3-12周恢复正常水平 。
如何判断母乳性黄疸
1.母乳引起的黄疸,一般在出生后4-5天皮肤黏膜出现黄色染色,没有其他异常 。黄疸加重,出生后10-15天未结合胆红素可达171-513μmol/l(10-30mg/dl) 。如果继续母乳喂养,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4-10天,然后缓慢下降,3-12周恢复正常水平,黄疸完全消退 。如果停止母乳喂养,血清胆红素可在48小时内显著下降 。
2.新生儿黄疸持续或减轻,然后加重 。停止母乳喂养48小时,胆红素下降50%,即可确诊 。
3.如果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会增加17-/l(1-3mg/dl),但不会达到原来的高水平(1.79mg) 。cN) 。
4.在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要与溶血、感染引起的黄疸相鉴别 。
目前缺乏专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来诊断母乳性黄疸 。只有排除各种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罕见疾病,如母婴ABO血型不合、败血症、窒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症、遗传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等 。,才能做出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诊断 。
如何预防母乳性黄疸
增加新生儿早、早奶量,可使新生儿体温升高,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降低 。能促进肠道蠕动,使胎粪尽快排出 。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从而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 。使新生儿能够及时获得营养丰富的初乳 。对于母乳性黄疸的健康新生儿,尤其是出生后2-3天出院的新生儿,应密切监测,加强随访,及早干预,防止脑损伤 。
1.妈妈孕期要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 *** 性产品,不要滥用药物 。
2.宝宝出生后,宜密切观察皮肤黄疸的情况,以便及时诊治 。
3.增加新生儿早期牛奶摄入量,可增加新生儿热量,降低葡萄糖醛酸酶活性 。能促进肠道蠕动,使胎粪尽快排出 。减少肠道和肝脏循环中的胆红素,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从而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患病率 。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症状及预防知识2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
从皮肤的变化,大概可以推断出宝宝是否有黄疸 。本来皮肤是 *** 的,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皮肤就会变黄 。如果是正常的,这种现象会消退 。这是生理性黄疸引起的,不用担心 。但给宝宝喂奶后,生理性黄疸并没有减少 。如果2天内没有给宝宝喂食,黄疸会逐渐减轻,可能说明宝宝有母乳性黄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