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是独体字吗 因字是什么结构( 四 )


以上情况都出现在诗卷前半部分 , 中间部分之后不会出现 。想必这和作者的情绪变化有关 。
#02
轻启和重启

在《张诗集》中 , 前一段所分析的“若末牵绳”的处理并不是作品的主要特色 。
他诗歌的构图一方面决定了一种稳定的基调 , 另一方面加强了词群之间的对比 。我们随机选取帖子中的一组词语 , 可以看到杜牧很精彩地运用了这些对比关系 。

比如“龚江西”这几个字就是:“龚”字紧 , 笔画粗;“江”字开 , 笔画细 , 中间空白;“西”字又收紧了 , 形成了一个几乎实心的黑块 。这三个人物有一个轻重对比 , 有一个横向的开合关系 。再见 , “江、”两个字都是平的 , 最下面的“帘”字写得又长又细 , 形成一个垂直的开合 。

有了“紫云车”这个词 , 强弱关系就更明显了 。在笔力上 , 表现为“弱-强-弱-强”的对比 , 在结构上 , 处理为“闭-开-闭-开” , 所以强弱开合的反复 , 就像呼吸的节奏 。

“从此湖 , 为疏玉”字组不仅上下字之间 , 左右行之间都有强弱关系 。比如“玉”字的紧缩和淡淡的墨色 , 既与上面“卫”字的开篇有关 , 又与右边的“本”字形成强烈的对比 。

在“首斜日”三个字中 , 带有“斜”字的竖画 , 对于这条竖线的开合关系非常有用 , 对于左右线之间乃至整篇文章的调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点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把“斜”字遮住 , 至少失去最后四行以内的敏捷 。
是不是可以说 , 在这个词群中 , 杜牧对力度、大小、开合关系的运用看似随意 , 实则用心颇多 。这就好比诗人对格律诗的驾驭 , 看似自然流淌的美句 。事实上 , 由于平仄和押韵的限制 , 诗人对词语的推敲是必然的 。
以上两点只是最直观、最肤浅的分析 , 远不能概括杜方法的奇效 。一是由于篇幅所限 , 不宜长篇大论 , 二是由于作者学识浅薄 , 无法总结其规律 , 故请同道指点 。
|结论|
我们都知道唐人是“尊法”的 。这一时期 , 楷书汉字的基本规范得到完善 , 对书写技法和结构方法有了明确的要求 。
《圣教序》等许多样字对行书的规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唐代全面崇王的思想使唐代书法家向二王学习达到了足够高的水平 。同时 , “天下尽力学兰亭面”的社会风尚也考验着书法家的创新精神 。
在二王一脉的书法家中 , 历代有成就的都有自己的一面:
智勇和石南大方 , 但没那么帅 。欧阳询有着美丽的骨骼 , 但缺乏热情的外表 。朱穗良获得了力量的强大 , 但他并不安心 。李咏既骄傲又尴尬 。严、刘继承了《周易》之学 , 但失去了《周易》的严谨性 。徐素有其超然之兴 , 然失惊奇 。鲁和徐勤俭持家 , 却失去了节制 。上法庭很好玩 , 但是很节俭 。蔡襄貌厚 , 朝廷强提 。……
到了晚唐 , “官体”书法已经僵化 , 书法家很难走出来 。作为乱世才子 , 他的文化诉求符合晋人的性格 。他们是全面的 , 有修养的 , 往往是靠自己的才华和诗词 , 而不是靠书本取悦世人 。说到写书 , 不如漫不经心 , 天马行空 。杜牧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 他的书以王耔的笔法为基础 , 以六朝的笔法 , 改变了中庸、温柔的特点 。他善用夸张和对比 , 他的书豪放有力 。在法度的限度内 , 他把笔的丰富和结构的巧妙夸张到了极致 , 这使他在王雄独树一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