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竟是李煜转生?都是空有一身好文采最后却成了亡国之君

“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这是文献中对于神宗观看完李煜画像后的评价,以此为由,后又有“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 。由此赵佶为李煜转世说基本成型,在某种程度上赵佶也成为了李煜的影子,成为了历史上又一个多才多艺却政治无为,写的了诗词却当不了皇帝的人物 。然,这些大概都是由于文艺方面才能过高的被表达,才充分体现出了这二人政治上的平淡表现 。一个朝代到了后期,往往积重难返,一个人任是有了通天的才能,又如何免于大厦将倾?苦苦支持数载,也是幸事 。
转世脱胎实不可信,此说法却并非空穴来风,这二人其实是很相像的,将这二人放到一起作比较无可厚非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二人相似的命运和身为皇帝之无奈 。明明可以靠才华吃饭,却偏偏因是亡国之君而遭人唾弃,遗臭万年,连仅有的才华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那么?他们俩究竟是哪里相像了呢?总结起来无非是太多才、太多情和太惨 。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
李煜、赵佶二人,除了当皇帝都比较失败之外,在文艺方面可谓是中国皇帝中数一数二的了 。
对于李煜,大家熟悉的多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而对于我而言,更喜得是“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李煜的词凡是读过的大多都会爱上,然这只是李煜才华的冰山一角 。其工书善画、通晓音律,凡是那时文艺界有的,没有人家不会的 。
赵佶同样也是如此了,其自创的瘦金体也是得到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许,在宋徽宗当朝时,也许会有溜须拍马之人,可到了现在夸赞的人不胜枚举,充分说明了赵佶的实力 。宋徽宗是一个十足的文化推崇者,其在位的时间里使大臣和文人才子编撰了众多的书籍,于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总而言之,这两位皇帝的才艺真不是寥寥数语能解释清楚的,都是被皇帝这个“职业”给耽误了,要不哪里还有其他人的事 。这是所谓的太多才 。
▲宋徽宗赵佶(1082.05.05—1135.06.05)
何为太多情?
皇帝嘛!三宫六院、嫔妃无数、新欢旧爱、生离死别在正常不过了 。然这两位皇帝就比较奇葩了 。李煜可是说是比较专情了,虽说后宫嫔妃众多却独宠周后 。周后生病了,早晚照看,亲自尝药,没日没夜的照顾 。平常人家也就算了,这可是一国之君,可见用情至深 。及至续弦也是周后的妹妹,也同样感情匪浅,李煜死后,小周后不久也随之而去 。相比李煜的专情,宋徽宗可能就差点了 。这宋徽宗还有一个青楼天子的“雅号” 。当然啦,以前的青楼还真不是我们现在所想的这么庸俗,就一单纯的喝喝小酒、听听曲、吟诗作对的场所 。但是,宋徽宗去的青楼还真就是我们大众所理解的青楼 。那个时候,宋徽宗还是个亲王,常常打扮成普通的贵族子弟穿梭于各个青楼哥馆,寻花问柳、风花雪月,大凡是比较有名气的妓女,全被他寻访过 。其不仅出去找,还要往回带,将那些特别喜欢的打扮成婢女的样子,留在身边,长期霸占 。
很难想像,这样的一个人竟然当了皇帝,不知当时与他有染的青楼女子得知此消息时,又是怎么样的心境!说到这,我不得不提一下清晚期的某个皇帝,貌似就是因为去了青楼,然后莫名其妙的就死掉了 。一个有情,一个滥情,但总归是情 。然这个情字并不单指儿女之情,还包括家国之情 。他们二人亡国被俘后,想必都是同样的悲愤与羞愧 。
▲赵佶瘦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