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趣闻:为什么说帝师会成为高危职业?( 二 )


第二个条件 , 语言能力要强 , 不能讲一口家乡口音 , 皇帝听不懂 。叶向高是福建闽东地方的人 , 那个地方的话简直是另一个语系 , 很难懂 。为什么皇帝还那么依赖他呢 , 可见这个人是与时俱进的 , 肯定说的不是家乡的“鸟语” 。还有温州人张璁 , 温州话也是出奇的难懂 , 结果世宗皇帝还是那么喜欢他 , 可见他也有语言上的天赋 。
网络配图
第三个就是讲课能力 。老师授课 , 总想引导学生向善 , 并教导学生规避一些错误 。让皇帝走正道 , 这是帝师最起码的责任 。但若一上课就板着脸 , 训斥学生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 学生肯定不高兴 。例如杨廷和 , 他的学生是明代最大的玩家武宗皇帝 。杨廷和上课时 , 举古代贤君的例子 , 要武宗收敛玩心 , 武宗觉得不受用 。有一次听完课 , 就对身边的太监发牢骚说:“讲课就讲课 , 老是夹枪带棒的说别的干什么?”杨廷和规劝武宗少做那些架鹰逐狗的事 , 武宗一听这些话就烦 , 所以他不愿意听杨廷和讲课 。作为帝师 , 怎样让这个特殊的学生喜欢听你讲 , 这就是讲课能力 , 里头学问也很大 。
帝师不好当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现在的有相似的地方 , 但不同处更多一些 。古人有一句话:“学好文武艺 , 售与帝王家 。”中国还有一句话:“伴君如伴虎 。”这个皇帝既是你的学生 , 也是你的主人 , 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皇帝会发怒 , 这个老虎会吃人 , 所以老师每天如履薄冰 , 既想把治国安民的学问传递给学生 , 也要作为一个大臣揣摩皇上的意思 , 而不要招来杀身之祸 , 所以帝师是很难当的 。
现在讲一讲刘伯温这个例子 。朱元璋夺取政权之前 , 从来没有喊过刘伯温的名字 , 每一次见面都是称呼“老先生” , 表明很尊重他 。但朱元璋在夺取天下之后 , 觉得刘伯温这个人太聪明 , 于是渐渐地加大了对他的防范 , 最终刘伯温不是以老先生的方式去死的 , 而是以一个被怀疑的身份死掉的 。
我曾经说过 , 在中国历史中 , 始终有“政统”与“道统”之分 。皇权代表政统 , 而士林代表道统 。明朝帝师既是政统的维护与调适者 , 亦是道统的保养与坚持者 , 将两者统一起来 , 单靠帝师的努力是不可能达到的 。帝王与帝师之间的关系 , 既是君臣、主仆 , 又是师生与少长关系 。在专制的王朝 , 知识永远只能是权力的附庸 。明朝的帝师们 , 虽然没有以知识取祸 , 但在成为内阁辅臣之后 , 往往与其当皇帝的学生政见不合而导致悲剧 , 轻者见弃 , 重者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
明朝的帝师中 , 真正学问高深者只在少数 , 但越是平庸者越是能够善终 。正因如此 , 帝师在明代 , 既是一个显赫的职业 , 亦是一个高危的人群 。
15位明代帝师的命运
网络配图
刘伯温:明朝功劳最大的开国功臣之一 , 元末群雄逐鹿 , 他每献一计便成一事 , 深得朱元璋信任 。然而天下初定 , 朱元璋欣赏他的才能 , 却又不喜欢他的精明 。他的清廉与精明更成了当时官场的“毒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