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人的记录看康熙钦点的接班人,雍正继位有没有疑点?( 二 )


贝尔在自己的旅行记中清楚记录了在北京听到的有关皇位继承人的消息,“十四皇子勇猛善战,正在指挥和卡尔梅克人(当日西方人对准噶尔在内的漠西蒙古诸部的称呼)的战争,据说皇帝想让他继承皇位[itissaid,heintendsthefourteenthforhissucceffor(successor)]”(页342) 。值得注意的是,贝尔尽管记录了这一信息,但落笔非常谨严,采用“据说”的方式 。这与康熙去世前夕,一方面继承人选未定,继承问题讳莫若深,另一方面各派争夺加剧,有关消息纷飞的复杂诡异的政治形势十分吻合,这些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贝尔记录的可信性 。不过,贝尔的记述也引出更多的问题,一个从未到过中国,不通任何中文的英国人,仅仅在北京呆了几个月,何以会注意到继承人问题,何以会对中国政局,尤其是康熙去世前夕的复杂多端的皇位继承问题有如此准确的把握和了解?谁敢向一个不通中文,不明底细的外国人,谈论大清国最敏感的权力传承问题?
从贝尔的旅行记看,他的消息来源至少有三 。其一是康熙本人 。贝尔到京不久,就和使团成员受到康熙多次接见宴请 。席间,康熙告诉使团成员,自己年事已高,按照自然规律,将不久于人世,他希望自己能平平安安的辞世(页290) 。当然,从贝尔的记录看,康熙在接班人问题上,倒是口风极严,没有半点透露 。不过,皇帝即使未说,他的话一定会刺激贝尔对权力继承问题的好奇心 。能够满足他的好奇心,并成为他第二和第三个消息来源的,分别是在宫中的传教士和皇子皇孙们 。根据贝尔的记录,康熙召见他和使团其他成员时,都有耶稣会士在场负责翻译事宜 。而且事后,贝尔和西教士有很多私下往来,也会讨论这类问题 。此外,他和康熙的皇子皇孙来往频繁,或许就是由于他们的帮助,贝尔对北京复杂朝局的理解,很快就超出入门的水准 。
贝尔进京后注意到,康熙有二十余子,“按年纪长幼,排为皇长子,皇二子,皇三子等”(页242) 。第一位引起贝尔注意的皇子是康熙的三子允祉 。1720年11月8日,贝尔进京前就见过同样进京的皇三子一行 。不过,贝尔和皇三子没有直接交往,真正和贝尔有来往的是皇九子允禟 。12月8日,康熙盛宴款待包括贝尔在内的俄国使团一行 。次日,允禟就邀请使团成员到王府赴宴 。宴会的奢华给贝尔留下深刻的印象,“规模盛大,几乎持续整整一天,席间有音乐、歌舞和戏剧相伴……各式佳肴,一道接着一道,川流不息地端上来”(页289-290) 。当时皇十四子正在西陲,以大将军王的身份指挥作战,声望如日中天 。如果允禟认为胜利指日可待,席间大胆透露点皇位继承的某些内情,恐是再正常不过了 。除皇子外,贝尔医生还和康熙的孙子打过交道 。据他说,有一位十四岁左右的皇孙到使团驻地参访过(页280) 。从现存材料看,皇十四子的两个儿子生于康熙四十七年,到贝尔来华时恰好十四岁 。这位贝尔见过的皇孙可能是皇十四子之子,可惜,文献不足征,不能有更确切的结论 。时下史家已经注意到雍正之子康熙之孙,即日后的乾隆皇帝与乃祖父的关系,甚至把康熙宠视弘历视为康熙选择雍正继承大统的因素之一 。其实,皇十四子的两个儿子同样受到康熙的宠眷 。根据清史学者杨珍发现的满文史料,允祯西征后,康熙特旨把他的两个儿子召至身边,亲自养爱 。康熙对弘历的宠爱,究竟是哪一年,已经无证可察 。或为雍正父子杜撰,亦未尝不可能 。而康熙将十四子之子招致身边一事,从杨珍引用的满文史料看,就发生于康熙去世前不久 。这位皇孙为何要到俄国使团驻地参访?或许是受乃祖乃叔热情款待西洋人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