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 。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驸马,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驸马,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 。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
网络配图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 。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皇帝特旨许之;后乾隆皇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 。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从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 。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皇帝得知擒获在新疆叛乱的张格尔后,即赏报捷音者戴花翎、军机处行走;道光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大,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 。
正因为如此,后来的清代文官对奖戴花翎特别重视 。除军功外,非“异常劳绩”不得保奖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过三名 。道光二十八年,即公元1848年,因修皇族的族谱“玉牒”造成,提调官增庆被奏赏花翎,这是首开军功之外的“别项劳绩保翎”之例 。从此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运事宜、劝捐、抽厘之类,都相率保荐花翎 。光绪初年,大保案迭兴,加官加衔,各种新奇花样不可胜举,戴花翎者,满街行走了 。
这时花翎身价尽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见外地赴任低级官员时,在冠服方面仍有严格规定 。若有花翎、蓝翎人员,其翎管不准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带皮子玉者,都要以违例论处 。
网络配图
到了清末,捐例大开,用钱也可以买到花翎戴,保案内就再没有保花翎者 。最早用钱买到花翎的,是广东洋商伍荣耀、潘仕成 。二人各捐十数万金,朝廷无力嘉奖,于是就破例赏戴花翎,一时荣之 。后来,鸦片战争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实银一万两,蓝翎五千两;而且参照捐官之项进行折扣 。这样实捐银较少,捐翎者遂多 。咸丰九年,即公元1859年又改为实银 。不准折扣:花翎每枝七千两,蓝翎四千两 。到了后来,每枝花翎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 。这是清代花翎之制的穷途末路了 。
其实,不论是明朝的乌纱帽也好,还是清朝的顶戴花翎也罢,都是因为统治集团的需要而产生的 。不同时代的统治集团由于观念的不同,形成多种多样的官员服饰种类,它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迁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官员服饰自然也有着悠久历史底蕴 。由于中国在过去的几千年中长期处于阶级社会之中,官员的服饰自然被赋予了浓厚的阶级色彩 。
- 清王朝为何没出现宦官乱权:清帝偏好任用包衣奴才
- 西晋临海公主之谜:为何被卖身为奴
- 朱元璋为何杀尽所有功臣却独留汤和一人
- 考古发现:秦始皇死后为何葬于河北
- 最著名的政治赌徒杨国忠为何与李林浦翻脸?
- 在汉武帝的六个儿子当中 他们的结局为何都不好
- 汉武帝那么喜欢卫子夫 汉武帝后面为何变了
- 宋朝三个皇帝为何拼死拒绝登基?这三位皇帝是谁
- 刘子业为何要赐死年仅十岁的弟弟
- 何进为什么会瞧不上曹操